《中國青年》創(chuàng)刊和共青團參加思想文化戰(zhàn)線斗爭
創(chuàng)刊背景:在大革命的發(fā)動時期,正值廣大青年時期在經歷了五四運動之后,感到為救國而處處碰壁,陷入“夢醒之后無路可走”之境之時。中共三大提出:“社會主義青年團對于青年學生應從普通的文化宣傳進而為主義的宣傳,應從一般的學生運動引導青年學生到反對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根據這一要求,青年團中央在團機關刊《先驅》??瘍蓚€月后,于1923年10月20日出版了新的機關刊《中國青年》創(chuàng)刊號。
圖為1963年第十二期《中國青年》。
《中國青年》要幫助廣大青年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和命運多舛的人生。“要引導一般青年到活動的路上”,“要引導一般青年到強健的路上”,為此,《中國青年》以極大的篇幅,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詳盡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現狀,指出,在中國最跋扈的帝國主義,軍閥、買辦不過是帝國主義卵翼下的附屬品,軍閥混戰(zhàn)和人民貧困都是由于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作祟。當時團中央非常重視中國青年的編刊工作,中國共產黨的一批理論家,宣傳家和團中央的領導人如惲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時、鄧中夏、張?zhí)?、李求實等先后擔任主編?br />
除譯載高爾基等蘇俄作家的作品外,《中國青年》也發(fā)表過一批較好的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如瞿秋白的《那個城》,朱自清的《贈友》,趙聲的《遺詩》,紹吾的 《我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巔》,吳雨銘的《烈士集》(組詩,共65首),一聲的《奴隸們的誓言》、《十月革命》、《誓詩》,光赤的《瘋兒》等。第144期還以《論黨的出版物與文學》為題,譯載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一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圖為《中國青年》及刊登文章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正式出師北伐。團中央立即響應黨的號召,召開第三次擴大會議,動員和組織廣大團員青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
同時,學生運動迅猛發(fā)展,泉州改組了各校學生自治會為學生會,并聯合成立了全縣學生聯合會。其次,進步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各地不少的工會和農會也都很快建立和發(fā)展起來,泉州青年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及國民黨左派青年深入工農,在市郊市區(qū)以及同安等地開辦夜校,吸收工農學習文化,宣傳革命道理,向工農指出受苦受難的原因在于軍閥政府貪官污吏的壓迫,土豪劣紳的剝削,啟發(fā)其階級覺悟,號召組織起來,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然后進行組織工會,農協的活動。
圖為北伐戰(zhàn)爭前的廣東革命
北伐戰(zhàn)爭紀念館
北伐軍進入福州后,福州工人組織起很多工會,不少青年學生都休學,參加革命,到工廠去進行宣傳活動,搞組織工會工作。中共福州特委還派了一批農民子弟和學生,深入福州郊區(qū)農村,發(fā)動組織村民。再次反對帝國主義的群眾斗爭也迅速高漲,1927年1月,福州青年紛紛起來響應漢口,九江人民的斗爭,廈門學生召集各界反英反奉(奉系軍閥,日本帝國主義走狗,此時又勾結上英帝國主義)大會,認真宣講漢口九江慘案的前前后后,并發(fā)出告福建民眾書,號召全省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蹂躪,打倒帝國主義。福州學生群起搗毀了日本商店,沒收并焚毀了大批外國貨物,并禁止外國貨物在港口卸貨。
經過共產黨共青團的群眾發(fā)動工作,中國的廣大民眾都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迅速掀起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斗爭的高潮。